在学校,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面对的学生问题也最多,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责无旁贷。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是班主任需要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避免其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使其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首先,要足够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班主任都认为心理危机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心理危机就在我们身边,就潜伏在每个学生身上,如果不加以注意,不加以及时的指导,会酿成重大的危机事件。我们要在危机尚未发生之时,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尤其对班主任而言,预防危机更为重要。
其次,班主任要了解心理危机的症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很多,例如精神被物质所奴役、爱动物胜过一切、药物依赖等。他们一般表现为情绪剧烈波动或认知、躯体、行为等方面较大改变,暂时不能应对或无法应对正常的生活模式。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情绪低落、抑郁、不与家人或朋友交往者;经常有自杀意念者;存在诸如失恋、学业失败、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动机冲突或突遭重挫者;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人格有明显缺陷者;长期有睡眠障碍者;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者;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感到自己无能,看不到“出路”者;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班主任平时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预防。
最后,班主任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能在学生发生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危机干预主要采用支持技术,这时主要让个体表达或发泄内心的积郁,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同情、解释和保证,树立其信心。对有自杀倾向的个体,应集中在使他们放弃自杀念头,而不是对自杀的原因作反复的分析和解释。另外还应帮助了解可以采用的应对方式,帮助获得新的信息或知识;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安排日常生活,并调动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即亲人、朋友、社区、单位等共同帮助渡过难关,也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更新,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各个学校也相继设立了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辅导室,但班主任作为全班同学的“管家”和“贴心人”,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力量。